记我校优秀毕业生潘峰
作者:张 烨
潘峰是从云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考入我校的,对农村的天然感情让他上学时候就喜欢农村工作。他在校曾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、校学生会主席等职务,多次利用暑期带领学生开展“三下乡”活动。特别是他在学校期间发起的“一元钱”捐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事,成功解决了山阳县2个贫困儿童的上学问题,看到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可以让别人生活得更好,他萌发了想去农村为百姓办些事情的想法
不过经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,潘峰很快就调整过来。他用最短的时间学会了简单的方言,开始挨家挨户走访,了解情况。辛户村78户人家,330口人,全村有果园2000多亩,村民经济来源全靠苹果收入。由于村子比较偏远,信息闭塞,常常是“增产不增收”,因此,群众每年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苹果的销售。
当选副主任后,潘峰在村子里发起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,把大家联合起来,统一购买生产物资,统一销售苹果。由于合作社人多,所需物资量大,通过合作社为群众购买的化肥,每袋就比市场价低10元左右,仅此一项,就为群众节约成本万余元。通过与公司合作,走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”的发展模式,直接把村上苹果发往上海、宁波等地销售,减少了中间销售环节,增加了苹果利润,他们合作社的苹果价位每斤比市场价高出一到二毛。
潘峰很能“跑”,也很会“跑”。他爱看报,《陕西日报》、《延安日报》、《当代陕西》这些政策性很强的报纸是他的必看读物。每当他看到与农村有关的优惠政策和实施项目时,就会用剪刀剪下来夹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,并根据他任职村的实际,有针对性的去县、市、省对口部门跑项目、要支持。
有一次,他到西安要项目,为了节约车费,他就搭来村上收苹果的大货车。到达西安已是凌晨三点多,因为货车是不能进城的,他就在北郊离城很远的地方下车,走到张家堡,找了个小旅馆住下。第二天再去找领导时,人家临有事出去了,潘峰就买了份华商报,一瓶矿泉水和一个肉夹馍,把看完的报纸铺在台阶上坐下,一边看着剩下的报纸,一边吃着肉夹馍等领导回来。他说,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要饭的,很想放弃,可是,一想到村民们那一个个期盼的眼神,他就又坚持下来了,直到最后把事情办完才回村。
虽显琐碎,却义薄云天
……
2010年底,他被组织推荐考上了公务员,离开了他奋斗两年多的辛户村,来到咸阳秦都区工作,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种生活。然而,他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辛户村,他每年都会回村里看一看,村子里有什么大的事情,乡亲们也会及时告诉他。苹果花开的时节,他就会关注天气,怕天气降温,冻坏苹果花蕾,影响乡亲们来年的收成。苹果成熟的季节,他也会关心苹果的价格,并和先前认识的一些客商联系,问问行情,然后再给村子打电话,告诉他们一些信息。